很小很小的時候,我們的生活裡,便摻進了詩的元素。
我們對於詩的邂逅大抵是一樣的吧:從一本《唐詩三百首》開始,在小學教室裡與同學一同朗誦;到了國中,一些人開始懂得化用詩句,將它作為稿紙上取分的法寶。高中,或者大學,我們的接觸的詩確實不少,然而卻全都被考試綁架了,成為一種痛苦的、講求得分的「鑑賞」。之後,除了少數被當作異類的文藝青年仍堅守那方小小的「詩土」,對於社會上的普羅大眾,詩早就與他們恩斷義絕了。我們總是這樣認識詩,卻總是那樣結束了與詩的情分。
我走過書店裡,那窄窄一方的「詩類」專櫃前面,再深深看一眼。隔鄰的「散文」、「小說」專櫃總有人翻閱,卻更顯得詩的寂寞。
於是,我開始探究自己,為什麼對詩如此同情。
若說因為詩可以「興觀群怨」而使我景仰,那可是令人噁心的矯情啊。對於詩,那種特別的情愫,非關經世致用、非關懷古傷今的偉大懷抱,其實只是一種年少時,一種「騎士精神」似的執著。
我的腦海裡,總有幾幅圖畫。有古希臘的吟唱詩人,掄起七弦琴的模樣;唐朝的詩人們自由灑脫,不只用筆,更用生命寫下自己的詩篇。華滋華斯、拜倫等歐洲詩人,對於大自然真誠而細緻的讚嘆;近代也有一些創作型歌手,將自己的詩作融入吉他和絃裡,用民歌編織了少年狂野的夢。每當想起這些,我的心就莫名地狂喜。
如果我能,我一定要成為詩人。不只是寫詩,更要讓自己的心更貼近詩人的精神:那種坦然不以物傷性,將瞬間的感動,深深地刻進讀者心中的理想。也許詩不能填飽肚子,但我相信,若生活中沒有了詩,肚子再飽也會是值得可憐的。
或許,我只是現實生活中,一位瘋狂妄語的唐吉珂德。但我相信,就算我的敵人是一座風車,我仍會堅決地向他決鬥──這是詩人的理想,是我的詩生活中,始終存在的偉大使命。
留言列表